金秋送爽、中秋臨近,值此時節,匠人席▪黔糧傳酒國家級專家鑒定會于9月1日在成都會館舉行。此次黔糧傳酒品鑒會是由酒評網旗下輕酌學院和貴州仁懷宏盛酒業有限公司聯合舉辦。到場參加品鑒會的有著名白酒專家、國家級評委曾祖訓、莊名揚、賴登燡、蔡世榮、葉青等。同時,品鑒會還邀請了四川省商務廳、酒仙網的領導以及數家行業主流媒體等。品鑒會由宏盛酒業總經理、首席調酒大師席玉主持。
以品質為立足之本 黔糧傳傳承醬酒典范
在品鑒會上,師從白酒界泰斗周恒剛,被業內譽為“匠人席”、“舌尖上的藝術家”的席玉表示,國家一直提倡工匠精神,而白酒作為中國的國粹,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工匠精神,而此次品鑒的黔糧傳醬酒正是基于這樣的背景下,在對產品品質追求近乎苛求的情況下推出的以饗廣大消費者。
會上,專家對黔糧傳進行了認真、嚴謹的品評,從色、香、味、空杯等多個角度進行了鑒定。最后對黔糧傳得出這樣的評價:“微黃透明,醬香陳香怡人、醇厚豐滿、幽雅細膩、余味舒爽、適口性強,空杯留香持久,醬香風格典范。”
四川釀酒協會副會長、專家組組長曾祖訓曾指出,對于白酒的風味應該做出一些改良調整,使其更具有年輕時尚特征,以適應最廣大消費者的偏好和未來飲酒潮流趨勢。經過幾千年的沉淀和揚棄,白酒已形成“花果香”、“醬酯味”、“陳純味”這三大基本風味,并由此可衍生出成百上千種風味香型,而這些正是打動年輕消費者的元素,我們應該要讓消費者知道飲白酒是一種時尚。
曾祖訓說,以前我們對醬香型白酒強調的風味是“余味悠長”,但未來應該改良為“余味酸爽”,要凸顯一個味覺特征:爽!而黔糧傳酒的余味就極具舒爽之感。由此,不難看出,黔糧傳酒正契合了曾祖訓所言的“更適合年輕人,大眾消費的醬酒口感”。
據悉,黔糧傳醬酒是由國家級調酒大師席玉盤勾而成,其產地為茅臺鎮7.5平方公里的醬酒核心產區。席玉介紹到,從事做酒已二十多年,一直不斷的在從感性到理性求證,進而做到傳承傳統工藝,用科學的方法提升和優化品質、口感。此次品鑒會推出的黔糧傳醬酒就是結合上述豐富的經驗下應運而生的。用席玉的話來說,“我們的酒廠在仁懷距茅臺酒廠只有800米的距離,也是仁懷最低洼的地段,從微生物繁衍來說,與茅臺有類似的得天獨厚之優勢”。
對此,白酒知名專家、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高級工程師莊名揚也持相似觀點。在莊名揚看來,醬酒的最大特點就是高溫高濕的自然環境,在這個條件下集中含有高溫的微生物群落,這個是醬香白酒生產的前提,而宏盛酒業比鄰茅臺酒廠,與茅臺酒廠同處在相似的環境中,這為釀造上好的醬酒準備了可遇不可求的條件,再經過席玉等大師的精心釀造和盤勾,其釀造出的醬酒獨具風格,黔糧傳可以說是其典型的代表作。
以繼承傳統技藝為依托 黔糧傳訴說情懷
其實,白酒作為世界上七大蒸餾酒之一,它對中國人日常生活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可以說我們生活離不開白酒,酒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據佳釀網(公眾號:jianiang_cn)記者了解,黔糧傳正是通過為一粒糧食作傳,通過一篇文章以書法藝術形式呈現出來,很好的詮釋了傳統的酒文化。
黔糧傳的主標“黔糧傳”三字既是商標名稱,又是文章標題,而背標則是洋洋灑灑的正文,其主標與背標渾然天成毫無斧鑿的痕跡。為此,莊名揚專門為黔糧傳寫下了這樣的一句話,“為糧食做傳有情懷,為匠心做注有堅守。”
事實上,黔糧傳除了上述情懷的創意初衷外,還向萬千酒友傳遞“黔糧醬酒有講究,原糧原水不將就”的訴求,通過為一粒糧食作傳的情景下,向廣大的消費者推廣酒文化和普及酒知識。
黔糧傳在其文章中這樣寫到,“及端午溫熱之后制曲,到重陽純陽之時下沙,兩次取酒、九次蒸煮、八次發酵、七次取酒,三載封裝精心以勾調,五載而掀杯,道法自然,天機潛藏。”
如此言簡意賅的一句話,將醬酒的獨特制曲、下沙以及釀造的過程概述出來,很直觀的令消費者掌握了醬酒的最基礎釀造過程。事實上,我國早期的白酒是小型作坊式生產,完全依靠手工,勞動強度極大而產量很小,技藝主要依靠言傳身教,而近年來隨著技術的發展以及色譜儀等設備的出現,白酒的品質變得更加精確化和可控制化。
全國白酒專業委員會專家、國家級評酒委員、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釀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賴登燡曾指出,不管技術如何更新,釀酒的原理不會改變,只是效率更高了,勞動強度降低了,技術發展是在繼承傳統工藝的基礎上的創新,但在一些關鍵技術環節,仍是依靠手工完成,從保護傳統的角度講,創新就是保護傳統的重要手段。
所以,對于白酒的發展,我們應該在繼承傳統工藝以及傳播酒文化的基礎上,再注重創新。對此,賴登燡寫下這樣的評語,“傳播酒文化,傳承酒禮儀;推動酒技藝,普及酒知識。”這也契合了此次品鑒會主辦方之一的酒評網輕酌學院的創辦主旨。
以普及酒知識為主旨 輕酌學院彰顯媒體擔當
其實,白酒歷經千年傳承至今,但消費者對其認識卻存在種種誤解或偏見,而隨著80、90后消費者的崛起并漸趨成為消費主體,這種偏見或誤解日益凸顯。
業界普遍認為,這種偏見或誤解產生,其主要源于酒文化、酒知識在傳承和普及上的滯后,現在的白酒已經成為人際交往中的一個工具,其內含的文化準則和價值觀,與傳統的文化準則和價值觀之間存在嚴重的差異,文化變得簡單,變得輕思考。因此,針對新興的消費者市場的培育、對傳統白酒文化的普及推廣就顯得尤為重要。
對此,酒評網主編劉紅增曾語重心長對記者說道,“消費者斷代,行業媒體是負有責任的。而酒評網‘輕酌學院’的設立正是源于這個初衷。‘輕酌學院’愿意與酒業科研機構、酒企以及廣大的酒業從業人員,為推動白酒知識普及、白酒文化傳承而共同努力。”
另據了解,此次黔糧傳國家級專家品鑒會正是輕酌學院對傳播酒文化和普及酒知識的嘗試和探索,未來輕酌學院將持續的開展此類品鑒會,并廣泛的進行普及和傳播酒知識、酒文化的專題講座和培訓等,以便讓消費真正了解白酒知識,從內心去接受和喜愛白酒。唯有此,真正懂酒的消費者基數才會逐漸增大,中國白酒行業才有美好的未來。
了解黔糧傳酒,請聯系酒評君,微信號:9919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