醬酒雖熱,但卻并非雨露均沾。
7月20日,遵義市市委書記魏樹旺在該市召開的白酒行業生態環境突出問題整改暨推動白酒產業高質量發展專題會上提出,將積極推動整合關停一批“低小散弱”酒企。
該發言的背后反映的是當地酒企的整合進度在不斷加快。
在市場演進、資本入局、政府引導的共同作用下,數以千計的中小型醬酒企業正在產業整合的大潮中載沉載浮。
01、有證企業兩年減少111家
醬酒產業整合的速度究竟有多快?以下兩組數據或可作為參考。
首先是食品生產許可證(SC碼)的數量變化。
資料顯示,2019年,仁懷市有食品生產許可(SC)的酒廠共計506家,微酒記者通過國家食品生產許可獲證企業信息查詢平臺了解到截止到2021年7月25日,仁懷共有429家企業擁有食品生產許可(SC),其中非酒類有34家,酒類僅有395家,減少了111家。(注:SC碼實現了食品的追溯,具有識別、查詢的功能。該編號與企業唯一對應,一經確定,不再更改)。
另一組數據則來源于遵義市(仁懷市)酒業協會:2018年底,遵義市共有規模以上白酒生產企業117家;2020年底,規模以上白酒生產企業為113家。
有證企業的銳減和規上企業的穩定,隱約勾勒出了仁懷醬酒變化的圖案。
企查查數據顯示,仁懷目前處于在營/存續狀態的酒類制造企業數量為1027家,其中,注冊資本在5000萬元以上的有63家。
數據無聲勝有聲,仁懷醬酒企業的生態圖由此浮現:國臺、釣魚臺等資本實力強大的企業占據前排,而注冊資本不足100萬元的小企業和作坊只能居于尾部,艱難求活。
能者居上、以少占多的情況正在不斷加深,留給茅臺鎮腰腹部企業的收益區間和可支配資源正在減少。
02、“洗牌”背后的資本推力
中國酒業協會理事長宋書玉曾指出,貴州白酒產業發展不均衡、結構不合理、品牌建設不充分、產業關聯度低等問題較為突出。
那么,在茅臺一支獨秀,國臺、釣魚臺、金醬、漢臺等企業一路狂奔的情況下,本地的中小企業軍團如何跟上步伐?
仁懷市政府拿出的方案是整合與兼并。
2020年,仁懷市政府出臺了關于中小醬酒企業“關停并轉”的行動方案,也由此掀起了一輪新的醬酒整合運動。
在日前公布的《遵義2021年產業大招商第一批推介項目》中,投資5億元的仁懷市天和酒業兼并重組項目已經赫然在目。
另據知情人士透露,除此之外,還有多個項目正在積極推進,如:投資7.8億元的永泰酒業技改擴產兼并重組賴坊酒業、弟娃酒廠項目;投資10億元的波波匠酒業兼并重組趙產躍酒廠、胡亮酒廠等8家酒廠的年產3000噸大曲醬酒項目;投資12億元的大國古將兼并重組醉無量酒業等4家酒廠項目。
不僅如此,各類資本也在加速對仁懷本地醬酒資源的圍獵,從業外的環球融創、修正藥業、五葉神集團、海銀系、巨人集團、吉宏股份、眾興菌業、步步高,到業內的洋河、水井坊、勁牌、怡亞通、椰島,均已布局或正在加速布局仁懷醬酒。
這些企業的做法,大多都是收購/合資本地既有企業,然后逐步啟動擴能增產措施。不過,由于醬酒的特殊生產工藝,目前這些資本旗下的企業產能并沒有正式釋放,因此,未來具體的發展情況還有待觀察。
對此,醬酒專家權圖坦言:“在產業整合的趨勢推動下,赤水河產區中小企業將進入整合期,由1000家集中到100家。”
權圖預判茅臺鎮、仁懷的中小酒企難免被整合的命運,這是產業發展的大勢所趨,也是行業競爭的必然結果。
按照權圖的預測,醬酒企業的整合速度將進一步加速,而這也會影響到醬酒格局的發展。
微酒點評:當前,貴州省正堅定不移的推進質量強省工作,致力于讓“貴州制造”更具價值,讓“貴州服務”更具品質,讓“貴州建造”更具特色,讓“貴州環境”更具優勢。
縱觀貴州醬酒產業發展,除少部分較有實力的企業外,多數企業仍以生產原酒為主,市場運營則由外部企業完成,不利于進一步挖掘醬酒產業的價值。
對此,貴州省委書記諶貽琴曾強調,要著力推動品牌梯隊更“優”,堅持抓大、扶中、推小,加快打造以茅臺集團為引領的品牌梯隊,形成各梯度品牌協同發展的良好格局;著力推動市場主體更“優”,加強小酒廠、小作坊規范管理,推動有實力中小型白酒企業做大做強,全力支持企業上規入統,培育更多有核心競爭力的優強主體。
由此,不難看出,兼并與整合或將成為大部分中小醬酒廠的必經之路。
而對于經銷商來說,想要避免合作企業突然之間不復存在,那就需要選對企業、選對品牌。今年秋糖期間,在天津燕園國際大酒店舉辦的首屆“醬酒薈”將是重要的機會。
屆時,將有500+企業出展,舉辦10場以上的論壇活動和多場醬酒產品發布會。相較于零散的布展,這樣的大規模集中顯然更香!
此外,在明年的第106屆春糖期間,醬酒薈還將在世界最大單體建筑——新世紀環球中心內的成都環球中心天堂洲際大酒店內舉行,繼續為廣大廠商提供最優質、前端的醬酒資源。(原標題:有證企業兩年淘汰五分之一,醬酒“洗牌”悄然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