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調整期曾率先發力,在政策與實施上屢占先機,轟轟烈烈的河南“豫酒振興”工程,近期意外受挫。曾經在“黃金十年”借助資本加持,高歌猛進,一度位列省內前列的龍頭企業宋河、張弓,如今卻“成也蕭何,敗也蕭何”——資本方成為企業振興路上最大的磕絆之一。
2017年,河南省政府出臺《河南省酒業轉型發展行動計劃(2017~2020年)》系統布局,全面支持“豫酒振興”,從市場、企業、品牌三方面制定發展行動計劃。該《計劃》提出:市場端,計劃通過5~10年的努力,建設全國重要的優質白酒生產基地、豫酒在省內市場份額再提高20%以上,超60%;噸酒價占全國平均水平的比重再提高20%以上,超過全國平均水平;企業端,到2020年,培育1~2家年銷售收入突破30億元的大型企業集團,3~5家年銷售收入超20億元的優勢企業;扶持1~2家白酒企業上市;品牌端,著力培育1~2個在全國有市場影響力的豫酒領軍品牌,打造豫酒核心品牌和超級單品。重點擴大中檔產品市場份額,加快開發一批100~300元/瓶的中檔白酒,積極開發高端白酒,形成豫酒品種群,同時,河南省政府還成立豫酒振興發展領導小組,為落實豫酒復興保駕護航。并大力提倡“豫商賣豫酒,豫人喝豫酒”,鼓勵渠道商和豫酒“聯姻”,推動零售企業設立“豫酒專區”、重點推廣豫酒,兩年來取得顯著成果。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原有龍頭企業卻在這一輪發展中意外掉隊,至今沒有起色。
曾經“豫酒榜樣”,宋河資方爆雷
今年以來,隨著資本市場負面消費的增多,曾經的“豫酒榜樣”宋酒酒業,因與輔仁藥業的共同投資人關系,受到投資人的質疑。而對品牌與酒廠的質疑也從虛擬的業外股市傳遞到了線下的業內實體。
隨著“神奇股”輔仁藥業爆雷——近17億元的巨款“憑空消失”(貨幣資金僅剩1.27億元,拿不出6000萬元的分紅款)。投資者們將矛頭指向了輔仁藥業實控人朱文臣。這位被認為擁有120億元身價的河南首富,同時還是豫酒“五朵金花”之一的宋河酒業的擁有者。
最新媒體披露顯示,輔仁集團接手后,宋河酒業效益持續下滑,目前已累計拖欠員工半年工資和5年半的社保。截至今年8月4日,宋河酒業動產被抵押29次用于融資,近5年里抵押借款總額約達16億元,抵押物包括公司的各類原漿散酒,以及制酒設備、儲酒罐等固定資產。
2002年輔仁藥業取得了河南鹿邑當地頗為知名的國有企業宋河酒廠的經營權,成立宋河酒業,對宋河酒廠實行租賃制經營,后又對宋河酒廠進行了重組。2002年宋河酒業市場銷售額為1.27億元,2003年至2006年,宋河酒業市場銷售額近一步達到了3.2億元、4.3億元、5.8億元和6.8億元,一度位列豫酒前三。
2013年酒行業調整,宋河酒業經營受到一定的影響,以后卻沒能隨行業復蘇,逐漸走上正軌,而是滑向下坡路,直至今年7月30日,因宋河酒業欠款2865萬元未歸還,朱文臣因“有履行能力而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義務”被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列為失信被執行人。
這家當年引入業外資本,廣受行業矚目的明星酒企業,終顯露出資本壓力下,反常規的畸形疲態。資本給企業與品牌帶來的究竟是什么呢?對于曾經鼎盛的豫酒先鋒宋河,失去的5年,到底錯過了什么?也許只有當事人自己最為清楚。
一朝引燃糾紛,兩“張弓”南轅北轍
這邊廂宋河硝煙不絕,那邊曾經的豫酒“頭牌”張弓也因歷史遺留問題,矛盾積蓄鬧起了“兄弟之爭”。“歷史形成的包袱,時不時會對豫酒企業產生影響”一位長期觀察河南白酒企業的專業人士告訴《中國酒業》記者。早在2002年老張弓酒廠宣布倒閉。2003年張弓酒業接受租賃經營,入駐張弓酒廠新廠區(北廠),以張弓品牌生產張弓酒。2012年,張弓老酒也以租賃經營方式,入駐張弓酒廠老廠(南廠),以皇封、老南廠等品牌從事酒類生產銷售。由此形成了南北張弓同用張弓酒廠品牌資源的態勢,而對于外界與消費者來說,同為“張弓酒廠”并未感受到事實的不同。
據媒體報道,在河南全省白酒轉型過程中,張弓的重組改制一直備受關注。此前,商丘市領導在寧陵時調研時曾表示,張弓老酒酒業、張弓酒業改制要按照統一領導、統一決策、同一目標的原則,完善改制方案,建立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2018年3月,寧陵縣召開了河南省張弓酒廠資產清點工作會議,宣布了河南省張弓酒廠資產清點工作方案,要求資產清點工作要在當年3月20日前完成,并明確提出張弓在改制重組的過程中要注重張弓品牌、企業文化的搜集、傳承和保護。
2018年8月20日,在張弓酒業未參與的情況下,經拍賣程序,張弓老酒以4.15億元競得標的,成為張弓酒廠的品牌、廠房、建筑物等凈資產的所有人。然而多家媒體透露,截至今年3月,張弓老酒的拍賣資金仍未足額到位,張弓老酒也未能順利拿到“張弓”商標;與此同時,媒體注意到涉事的另一方——張弓酒業卻未參加競拍,更對拍賣結果毫不認可,始終堅持品牌租賃期未到協議規定的2023年,對改制態度消極。而這也導致張弓酒業隨即一度多次無緣省內“豫酒振興”宣傳表彰活動;此番改制矛盾的表面化,更使張弓酒業經銷商信心動搖,廠方一度傳出“關門”、業績大幅下滑等負面消息。
歷史紛爭之下,豫酒真的無解嗎?
河南一直是白酒行業公認的“重鎮”。自古以來,這塊寶地就以歷史、人文著稱,孕育了不少名酒品牌。好(hào)酒之地,自然更是酒類消費大省。“要走向全國,先拿下河南市場”成為不少酒企業的成功寶典。這塊酒業“風水寶地”既有上游生產資源,同時也有著廣大的消費市場,受到各方的青睞。然而守著“金飯碗”,豫酒企業長期以來,卻屢屢因品牌歸屬、改制糾紛等“歷史問題”,顯示出企業的格局、視野與胸襟。同時,諾大的豫酒軍團至今尚無一家直接上市A股的酒企業,顯示出其在資本運作處于短板!吨袊茦I》記者了解到,除了上述宋河、張弓兩家企業外,杜康、寶豐等豫酒規模企業,也都長期被當年的品牌租借、改制遺留問題所詬病和拖累,問題的長期不決,也令涉事企業管理者,有如頭懸利刃與炸彈,往往在上任伊始就背上沉重的歷史包袱,不得不把精力放在“拆彈”之上。
不可否認,經歷過行業改革早期的“野蠻生長”,全國不少酒企業都曾或多或少的存在著歷史文化雷同、工藝技術同脈、品牌商標共用、租借等各種今天看來不可想象的矛盾與沖突,這些矛盾與沖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與商業環境下顯得格外刺眼,在行業黃金期尚能被市場的紅火所遮蓋,但在產業升級關乎你我生存的今天,尤其讓人難以視而不見。
豫酒振興,重在卸去包袱,實現騰飛。放眼全國,隨著時代的進步、商業與法律意識的規范與提升,不少地方企業通過自身的努力,充分運用智慧,盡可能的用“時間”這副良藥,用“共贏”這支潤滑劑,化解特殊歷史時期形成的風險。這應該成為豫酒振興藍圖繪制者的重要共識。
遠有四川省內白酒企業的“抱團栽花”、黔酒的“茅臺省內幫扶”;中有涉及川黔兩省的“中國白酒金三角”;近有這兩年茅臺帶動下與汾酒、五糧液、瀘州老窖、郎酒的“一笑泯恩仇”高峰互動,黃淮海、中南五省、京津冀一體化等區域酒企紛紛打破各自長期以來競爭形成的隔閡與藩籬,形成和諧共生,值得豫酒學習。
與此同時,在高度金融化與市場化的今天,除了把精力放在外在的產品研發、生產、品牌、價格、銷售等重點領域,白酒企業管理與經營者,也需要通過不斷優化的改制,提升自己的治理能力與管理水平,決策者力求熟悉資本運作與金融市場,按照規范化的手段解決酒企業的資金來源與長遠發展問題,為未來發展預留充足的空間。善用資本,心中有酒,應是豫酒釀造者的成敗標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