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1世紀經濟報道得悉,重啤集團以高于和嘉士伯鎖定的20元/股的協議價格,將其持有重慶啤酒剩余股權全部出售。然而,收購對象已不再是嘉士伯。“重啤集團賣股票在前,嘉士伯方面問詢在后。”重慶啤酒董秘鄧煒向記者透露。
在此之前,已有風吹草動。從今年一季度開始,減持大幕便已開啟。據重慶啤酒相關財報顯示,在2015年1月1日至4月7日期間,重啤集團累計減持了其剩余所有的重慶啤酒全部股權,后者占重慶啤酒總股本的4.95%。
其中,第一季度公司對重啤約減持了占總股本2.41%的股份,此時重啤集團僅持有重慶啤酒1229.4100萬股,是除嘉士伯外重慶啤酒的第二大股東。
知情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三月中旬重慶啤酒股價上20元后,重啤集團并非立即減持,而是經過請示國資部門批準一段時日后操作的。但其減持的平均價格應該高于20元。”對重啤集團來說,國有股權出售不當,容易有國資流失之嫌。按照國務院國資委、中國證監會的相關規定,國有股東轉讓上市公司股份的價格應根據證券市場上市公司股票的交易價格確定。
而對于重啤這個歷經股價重大起伏的個案而言,股權轉讓的時機更是被外界高度矚目。
繼乙肝疫苗研發“神話”破滅后,重慶啤酒股價從最高60元/股曾跌至最低不足13元/股。即使從 2013年底嘉士伯對其要約收購結束到今年3月中旬前,重啤股份的股價均沒有高過20元門檻。如此來看,此度累計減持股權的平均價格超過20元/股,對重啤集團來說,比當初和嘉士伯簽訂的20元/股鎖定價格出手更為劃算。
今年以來,重慶啤酒最高價為28.99元。若按均價24.50元計算,重啤集團變現金額約5.87億元,較之出售給嘉士伯的總價高出約1億元。
除了更高溢價出售國有資產,簡化審批程序被指也是一大原因。從重啤集團和嘉士伯雙方此前簽訂的《鎖定協議》和《變更協議》內容中獲悉,如嘉士伯香港與重啤集團需要實施剩余股份交易,則該交易行為需取得相關監管機構的批準,但如果通過大宗交易系統轉讓股權則流程要簡化許多。
按照相關規定,國有參股股東通過證券交易系統在一個完整會計年度內累計凈轉讓股份比例未達到上市公司總股本5%的,由國有參股股東按照內部決策程序決定,并在每年1月31日前將其上年度轉讓上市公司股份的情況報省級或省級以上國有資產監督管理機構備案。
當被問及為何會在雙方簽訂了《鎖定協議》及《變更協議》后,嘉士伯仍對重慶啤酒相關股權失之交臂,鄧煒告訴記者,上述兩份協議均是單方面限制嘉士伯,并沒有限制重啤集團出售持有重慶啤酒剩余股權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