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近幾年的電商平臺大戰(zhàn),八大金剛招式乏善可陳,不外乎“程咬金三板斧”。一拼價格、二比速度、三踩對手。
可是,我們都明白,價格戰(zhàn)、速度戰(zhàn)已趨極限,價格都快降到腳后跟了還有降的空間嗎? 物流已到1小時以內送達還能更快嗎? 踩對手也只能是偶一用之的小伎倆,慣用必遭冷齒。
關鍵是,這些是顧客真正關注的嗎? 顯然不是!據(jù)最新研究,驅動顧客選擇不同平臺的“激勵因素”是網(wǎng)站信譽、商品質量、支付/配送/顧客資料安全。送貨速度和商品價格低只是“保健因素”。所謂保健因素,是指在行業(yè)內必須具有的最基本因素,這些最基本的因素門易模仿、難持久、門檻低,顯然不能構成電商平臺獨特的持久的競爭優(yōu)勢。
那么,未來電商平臺靠什么贏得持續(xù)性競爭優(yōu)勢?
運營O2O2M化
無論阿里、京東、1號店還是順豐都在積極布局O2O。阿里牽手銀泰商業(yè)布局O2O, 京
東聯(lián)手便利店進軍農村市場,1號店模式是建立社區(qū)體驗店,順豐的模式是建立生活服務社區(qū)“嘿店”。
但從目前實際運營結果看,大多O2O模式準確地說只是O+O, 線上線下雙軌而已,各自為營,難以產(chǎn)生協(xié)同和杠桿效應。O2O的本質應該是O融O,融生乘數(shù)效應。融之道在移動。練功只打通任脈不行,只打通督脈也不行,最高境界是打通任督二脈,2M就是打通線上線下二脈的“穴”。 阿里提出的國際化、平臺化和移動化顯然走在各大平臺前面。可以預見,移動平臺將是阿里未來的又一核心優(yōu)勢。
1號店董事長于剛預測,未來電商平臺能容下的也就是3、5家,那么,現(xiàn)有八大金剛中誰能成為未來“春秋五霸”或“三國演義”中的一角,O2O2M將是不可或缺的一張船票。
電商品牌化
從營銷理論發(fā)展看,現(xiàn)在的電商平臺大多還停留在初級的“銷售導向和產(chǎn)品導向”階段, 這解釋了為什么促銷、硬銷售(推送)、商品豐富、品質保證成為競爭的核心手段, 和實體渠道的打法沒有本質區(qū)別。 在實體渠道一統(tǒng)的時代,位置代表一切,加上信息不對稱,這些手段奏效。 但在電商時代,不存在位置和產(chǎn)品豐富性的問題,也很容易比較和發(fā)現(xiàn)最低價格,轉換零售平臺簡單得如同轉換電視頻道,且轉換成本為零。 所以,靠價格和產(chǎn)品豐富不足以維持長久優(yōu)勢。
電商必須有品牌化經(jīng)營意識!
電商品牌化意味著,首先得有一個明確的定位,在顧客心目中有一個清晰的差異化的形象,不斷地去維護、強化這個形象,促銷、網(wǎng)站運營和配送服務都應圍繞和有利于強化這個形象。價格低、送貨快不是形象,促銷更不是形象。
淘寶、天貓成為電商的代名詞,是歷史形成的無可企及的定位, 京東的“多·快· 好·省”提煉出電商的精髓,不失為不錯的定位;蘇寧電器的“為您而省”拾人牙慧,1號店的形象搖擺,不知道是“比超市還便宜的網(wǎng)上超市”,還是“為了更好的生活”。 當當最新推出的“當當敢當當”主張,雖然不明白想傳達什么,也不明白對顧客的利益所在,但是必須承認,這是跳出價格、物流窠臼,在遵循品牌意識,建立個性化品牌形象的方向上邁出的一大步。
相信未來零售平臺之爭必將是品牌之爭,任何電商平臺必須回答“我是什么? 我代表什么”的問題
購物體驗化
研究表明,顧客購物行為正發(fā)生著三大變化:
一、移動購物呈后來居上之勢。這是電商之所以必須2M的內在驅動因素。
二、 購物不只是購“物”, 購物= go WOW, 是為了滿足參與、分享、犒賞和驚喜。 這是下面要闡述的“營銷社會化”的內在驅動因素。
三、O2O 不只是渠道,更代表體驗空間,購物由重“體量(店大、商品多、價低)”到重“體驗”,顧客體驗為王。
對于電商平臺而言,未來競爭在于顧客體驗之爭,誰贏得最佳顧客體驗口碑,誰將成為真正王者。
實現(xiàn)一次好的顧客體驗不容易, 保持一貫的顧客體驗更難。一個購物體驗全流程從進店開始到瀏覽、加入購物車、下單、支付、等待、收貨、開箱驗貨、試用、7天無理由退貨、確認付款、使用、評價和分享, 涉及商品質量、網(wǎng)站設計、運營、客服、物流、倉儲、商務等眾多影響購物體驗的環(huán)節(jié),每個環(huán)節(jié)的細微差錯都會影響顧客體驗。 所以,顧客體驗真正體現(xiàn)retail=detail的價值。
顧客體驗需要設立可分解、可衡量、可改善、成本可控的關聯(lián)指標,進行持續(xù)的跟蹤檢討, 比如當日送貨率,可分解為下單、支付、配送、發(fā)貨各個影響環(huán)節(jié)進行衡量,并提出對應的改進。而設立定時送貨率指標可能就沒有什么實際意義,因為改進的成本太高。
提升顧客體驗,你需要的是給顧客一個驚喜。 何謂驚喜,就是超出顧客的預期。 驚喜來自細節(jié),比如,重陽節(jié)給顧客的父母送一份健康,六一兒童節(jié)給顧客的寶寶送一份活動等, 形成“一人購物,惠及全家的”口碑; 驚喜也許只是送貨員順手將顧客門口的垃圾帶下樓。
說易也易,如果電商將自己界定為生活服務商,真正視顧客為服務對象而不僅是銷售對象,問題是不是變的簡單些了呢?
營銷社會化
如前文所述,購物不只是購“物”, 購物= go WOW, 是為了滿足參與、分享、犒賞和驚喜。 實現(xiàn)是:顧客下單,快遞送貨, 買完了事 ,一拍兩散。顧客和平臺之間除了單向的EDM推送,沒有connection, 顧客和顧客之間沒有connection。
品牌商在O2O社會化營銷方面日趨成熟,而電商平臺“小荷剛露尖尖角”。 其實,零售平臺進行社會化營銷有天然的優(yōu)勢,因為有堅實的大數(shù)據(jù)基礎。要做的是將大數(shù)據(jù)背后的人還原出來,聯(lián)結起來,根據(jù)不同的標簽形成一個個活生生的社區(qū),鼓勵社區(qū)成員參與、分享和內容創(chuàng)造。
社會化營銷的思維是: 顧客買了只是開始,將顧客轉化為活躍粉絲才是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