勢能無所不在。一句話,一個詞,一個事件,一個物品,一個自然現象,都具備勢能。如果你懂得觀察它,你就能找到勢能。找勢,借勢,運用純熟后是信手拈來的事情。
那么,借勢到底怎么借?
第一步:研究對象的勢能特點
大家讀書時都學過一些非常基礎的“辯證”思想:一個事情,一個物體,在不同的角度就會有不同的觀點和特色。
但其實課本里面,沒有把這個觀點的下半截講完。任何一個事情都具有多面性,但只有其中一面,能量是最清晰、最強大的,就是我們通常狀態下對一個事物的基本印象。
說個簡單的例子。馬云在父母眼中,他是兒子;在子女眼中,他是爸爸;在我們普通人眼中,他就是國內的電商教父。因為,馬云其他的面跟我們沒有關系,我們不需要去關心,所以在談論馬云的時候,默認為他就是國內的電商教父。
也就是說,一個事情,一個人,一個物體可能有很多面,但留給人們印象最深的,一定是其中最突出的一面。而不同的主體,關心的面又有所不同。比如說:
1、某個人工作積極認真,但他回家會打老婆。如果你是他老板,會很高興;你是他老婆,你會很生氣。
2、喝酒傷身,但酒能增進感情。你賣酒,就會說酒增進感情;你希望你家人身體好,你會說酒傷身。
3、這個小朋友很講禮貌,但他在學校成績很差。如果你是小朋友的老師,你會很頭疼;你是小朋友的朋友,你會很喜歡他,因為他講禮貌。
所以,具有一定的哲學思維,可以幫助我們看到一個事物的方方面面。那么這種“相對論”又是如何投射到營銷上呢?
第二步:借勢其實只有一個原則
借勢,只有一個原則:建立關聯。但建立什么樣的關聯和怎么建立,卻很復雜。不管是對立、傍大腿,還是開罵、曬友情,都是一種關聯,只是關聯的類型不同。就是說,你只要建立上關聯,這就是在借勢。只是很多人借勢的時候,技術不夠純熟,借著借著借跑偏了,沒有達到目的。
舉幾個例子,大家感受一下幾種類型的關聯借勢。
1、我是愛因斯坦的表弟;
2、我是王思聰的表弟;
3、我是謝霆鋒的表弟。
根據上面三個例子,大家可能分別有三種感知:第一個,你一定也蠻聰明;第二個,你應該蠻有錢;第三個,你應該長得蠻帥。
綜合來看,什么情況下能借到勢?就是你得搭上對方最有特點的那一面,否則借勢無效。就像核桃其實并不補腦,但家長總會讓小孩多吃核桃油之類的,就是其在某一面(核桃形狀),具備亮點和優勢,最后留給大家核桃補腦的印象。
第三步:借勢的基本原則和目的
在進行關聯的時候,如果沒有找對關聯點,很多時候你的借勢就是無效的。
如何借勢需要圍繞以下幾個基本原則:
1、你借勢的信息需要是可信的,建立的關聯點,是人盡皆知的。
某網友剛插播了一條他自己寫的小廣告,正好給我作為案例:喬布斯葬禮上,記者詢問悲痛中的妻子,喬布斯生前可留下什么遺言,其妻抽咽著回憶道,老喬臨終前只說了這么一句:當初要是吃了某某茶子油,興許我的病就能好起來。
其實,這種文案是不是很扯淡?
但如果稍微改變一下,則能獲得完全不同的感受:喬布斯的葬禮上,記者詢問悲痛中的妻子,喬布斯最后一刻還做了什么?他妻子悲傷地回答:他喝了一口他最愛的美國某某咖啡靜靜地躺在床上,什么也沒做。
美國人愛喝咖啡人盡皆知,如果你是某咖啡的商家,當你用這個點去關聯的時候,人們不會懷疑。至于事實是怎樣,其實很難被發現,因為人們總是用已知推導未知。你要是說,喬布斯最后喝了一杯鐵觀音,那肯定是不可信的。人們面對不可信的東西,就不會去信任,也不會去傳播,你也借不到勢的。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經常看到一些所謂扯淡、好玩、好笑的廣告,能夠捧得了人場,但總是提高不了銷量的原因。
2、你借勢的對象勢能沒有消退,正處于勢能存在期間的。
再舉個例子:如果你說你是周慧敏的音樂學生,別人聽了以后也不會覺得你很厲害,效果也一般,因為周慧敏只能算藝人,多方面發展,唱歌不算特別好。而你說你是那英的音樂學生,這個借勢對你的幫助就會很大,因為那英是國內女歌星中最有名的。
所以,關聯主體不同,人們推導出來的結果就不一樣,哪怕同樣是一個你,你本身并沒有任何改變。
3、你借勢的勢能夠轉化為你自身的優勢,而不是噱頭的。
在爆出王菲與謝霆鋒復合的第二天,一個床墊公司出的廣告:“選對床墊,怎會上錯十年床”。旁邊的畫面就是王菲和謝霆鋒模糊的剪影。這種狗血的廣告看起來是借勢,博取了人們的關注度,但其實并沒有借到勢。
作為一個床墊品牌。你的目的是要讓別人認可你的品牌,從而購買你的產品,而你這樣去借勢,人們根本不會覺得你的品牌或者產品有多好,注意力只會停留在王菲和謝霆鋒的八卦上面。這個時候,恭喜你,你的廣告投放費,全部白花了。
借勢在自然界普遍存在,借勢就是一種自然現象!
其實,借勢不僅僅是創業者或者說新生品牌要做的事情,甚至大品牌仍然要在經營過程中反復借勢,才能維持自己的關注度。回望整個世界,根本找不出一個不需要借勢的東西,因為我們的世界是循序漸進發展的,新生事物都是在舊事物的基礎上產生。所以借勢是自然界的普遍規律,再牛逼的人、公司,都是通過一步步借勢而產生,絕不是一天就引起的巨變。
如果我們借勢借到最后,沒有讓受眾對你很感興趣(一切正面的評價),那你就沒有借到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