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的確不是萬能的。僅僅是現代網絡技術和自由職業者組成的經濟模式,不是世界的全部。也沒有一個組織能夠依靠自由市場就能解決所有問題。市場并不比管理這只“看得見的手”高明多少。
不妨來回顧一下發生在NBA身上的事情。1999年,NBA的總電視觀眾下降了20%。對球迷們來說,看一場比賽并非看一支球隊,而是看喬丹、科比這樣的巨星的表演。以前,這些巨星在正式加盟NBA之前,往往已在大學校隊打了四年球,早就有了大批早期球迷。現在,在自由轉會制度和內部競爭的雙重壓力下,這種體系完全遭到破壞。很多球星還在學校,球隊老板就開出高薪誘惑,于是很多球星在還沒有球迷的時候就離開了學校。結果,球隊老板們要付高薪,還要培育不夠景氣的市場。
天才球員是稀缺資源,自由轉會制度讓他們更有話語權,他們也分到更多好處。但是,這個故事說明,有特定目標的組織可以把市場的盤子做到更大,但市場自身卻做不到這一點。球隊想趕緊將球員收入囊中,球員也只看到自己的轉會費。“看不見的手”導致的結局是,球迷們背叛了籃球體育市場,NBA的“產品”跟著沒那么值錢了。
NBA整體的價值萎縮了,因為沒有人真正負責。沒人在整體對NBA的經營負責,最大化地創造價值。NBA的市場萎縮,是公地悲劇的一種體現。每個人都盯著眼前的飯碗,沒有人主動考慮一體化的整個市場。NBA缺乏一種強制的力量,迫使每個人為整體利益約束自身行為。這些也正是管理機構可以做、而市場本身卻無法辦到的事情。這種時候,天才的鐵腕企業家、等級制的權威、全盤思考體系可能就是有用的。
案例:
中國茶產業整體規模和利稅收入現狀不如人意。行業報告粗略估計,2014年中國茶產業綜合產值達5000億元。其中批零2000億,茶館700億,茶飲料700億,茶食品200億,茶精加工產品100億,茶機械產品200億,其他100億元。
然而,中國茶業規模龐大,1000個產茶縣,8000萬茶農,7萬家茶企。橫向對比,最常采用的數據是英國茶葉品牌“立頓”一家產值即有200-300億。縱向對比,唐朝時浮梁一地的茶葉就占整個帝國稅收的三成。
中國的茶產業兩種模式,一種是準農產品屬性,作為大宗商品交易,一種是大眾茶名優化,作為稀缺品交易。前者可規模化但無法達到高產值,后者可高價化但整體狀態過于分散。后者常常與生活方式傳播和傳統文化傳播結合,難以走出小眾市場,無法形成大產業鏈,也缺乏合理價值鏈設計。
另一方面,即使作為小眾產品,茶葉現有高端品牌的樹立、經營和維護也缺乏方式方法,小到茶罐,大到茶葉,行業整體缺乏匠的心和匠的精神。
最后,從事茶行業的人對行業本身也缺少敬畏。對中國茶行業整體加以過度的批判,很多是不知行業根本者。對中國茶行業中的現象加以惡搞,雖是小事,也說明從業者的呵護心不足,而行業里大家都缺少健康心情。
事實上,任何產業和行業都需要有一批有使命感的人,才會有經濟上的繁榮。可以肯定的是,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中國的高端品牌還是會先從白酒煙草茶葉服裝這四個行業沖出來,茶產業做上路是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