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抱團”某種程度是行業主旋律。前有川黔白酒頻繁互訪,后有茅五瀘郎聯手“情系東北”。以山西汾酒、紅星、牛欄山、青青稞酒等為代表的清香白酒在雁棲湖論道后,在山東花冠還迎來了蘇魯豫皖四省9家白酒企業的“第二屆黃淮名酒發展聯盟高峰”。
在如此“抱團”成行業大流的現實下,很多人卻對此不看好。
首先,很多人不認為企業“抱團發展”能夠真正實現。從以往的行業案例來看,說實話,企業之間能夠真正達成“握手言和”的確實不多。
其次,在充分的市場經濟主導下,特別是面對一些“兵家必爭”的優勢市場,企業競爭不可避免。不進則退,企業不擠壓對方也許意味著業績下滑。所以,很多人并不認為“抱團”能解決企業發展問題。
但為什么那么多酒企老板還在一直說“抱團”呢?難道這些“惜時如金”的老總看不清現實,整天沒事在會上說套話、放空炮?
不是這樣的。
首先,在他們眼中,“抱團”,并不是解決發展難題的方法論,而是一種積極進取的價值觀。就是說,他們更看重的是,這一價值觀在減少內耗、鼓勵對外發展、推動企業進步的正向取向。
“抱團”兩字絕不是空無一物。試想一下,如果它盡數落空,那么,它還會被行業和企業拿來討論和爭議了。
倘若我們能夠從“價值觀”的角度來討論“抱團”,它的意義就擴大了,這不僅僅意味著更優化的競爭生態,同時對社會有積極意義。
再說,“抱團”真正沒有用嗎?試看國外烈酒和葡萄酒進軍中國之時,不都以一國、一產區為“形式”,通過統一產品名稱、統一品牌文化、統一攻打的“集團軍”打市場,最后都成功了。
“抱團”發展有其充分可取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