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歷史回到1979年的第三屆全國評酒會,改革開放才剛剛起步,新評選的八大名酒:茅臺、瀘州老窖特曲、汾酒、五糧液、洋河大曲、劍南春、古井貢酒、董酒,史稱“老八大名酒”,川酒占得3席。如果算上“老八大名酒”(第二屆全國評酒會評選)中落選的全興大曲和西鳳酒,川酒占得10席中的4席。這4席與第四屆(1984年)入選國家名酒的郎酒、第五屆(1979年)入選國家名酒的沱牌曲酒組成了川酒的“六朵金花”。這是改革開放時期川酒的起點。
然而在1989前后,川酒在全國白酒市場的份額有限。四川中國白酒金三角酒業協會會長、五糧液名譽董事長王國春曾回憶說,彼時白酒基本是清香酒的天下,其中汾酒的規模達2萬噸,而川酒幾家名酒企業加起來也不到1萬噸。
1989年,酒類市場全面放開,川酒企業普遍遭遇了生死劫。川酒企業充分利用市場的力量,迅速崛起,不僅在規模、效益雙雙高速增長的過程中快速成為最強大的名酒集群,而且使白酒市場格局從清香天下變成了濃香天下。
即使在川酒內部,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格局也在不斷變化,五糧液、瀘州老窖、劍南春、郎酒、舍得(沱牌)、水井坊(全興),以及后起之秀的豐谷等,產業排名隨著市場變化而不斷調整。這些企業排名的變化,是市場經濟的迭代發展與企業適應能力交互作用的結果。
改革開放四十年,白酒產業高速發展,川酒是一個典型樣本,也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個典型樣本。樣本構成的成功經驗中,企業的自我創新和產區的自組織作用是其中的關鍵,可以使企業永遠保持與時俱進的成長性、穩定性和可持續發展性。
2月26日在貴陽舉行的貴州白酒企業圓桌會議,茅臺集團帶頭,貴州白酒企業集體謀劃、統一認識、抱團發展,也是企業自我創新和產區自組織作用交互作用的表現。而在此之前的蘇魯豫皖白酒峰會、清香白酒峰會暨華北白酒協作會等,這些產區自組織的活動,對區域內名優白酒企業的發展都起到過關鍵性的推動作用。這種行業自組織的行為,有利于對市場消費進行科學引導,使消費者對品牌產品的加強認知,促進理性消費的市場環境,從而有利于名酒企業提高自身的盈利能力和穩定發展。
今年是改革開放四十年,這四十年即使中國穩定發展的四十年,和平崛起的四十年,也是市場經濟迭代創新的四十年。我們審視白酒在這四十年間的發展,不僅要看企業自身的傳承與創新,而且還要看所有對企業經營過程中發生過作用和影響的各種因素;既要審視產業自身的特性,也應當以渾闊的視野洞察社會經濟發展對白酒產業發展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