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國有經銷商的崛起
在數年前就啟動的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在2007年又新開了近十萬家連鎖化農家店,目前已經在全國累計建設25萬個連鎖化農家店,覆蓋75%以上的縣市,并在著力減輕農家店稅費負擔,擴大農家店商品和服務經營范圍,增加農家店銷售額,切實提高農村商品配送率,組織開發適合農村市場的商品,確保農村流通的商品優質價廉。
以上這段是官方報道新聞,這里所提到的萬村千鄉,其實就是國家重起國有商品流通體系的前奏,也就是供銷社。
現在稍微有點年紀的人,對供銷社這三個字應該不陌生,供銷社其實就是經銷商,而且曾經是中國最大的經銷商,國有經銷商,從表面上看,這供銷社似乎已經萎縮的差不多了,作為經銷商,這供銷社似乎也沒什么競爭力了。
但是,事情不想大家想的那么簡單,從種種趨勢來看,國家可能要恢復供銷社了!至于為什么國家要啟動這個供銷社,可能與外資進入我國的流通領域有關。
畢竟,面對外資商品流通企業的進入,政府不可能不會有所動作,私營經銷商一盤散沙,短時間內難以整合起來,政府只有把原有的國有經銷體系恢復起來。
當然了,這個試驗工作的形態不是唯一的,有終端超市,也有建物流中心,還有與當地的經銷商合作,設立分銷配送中心。畢竟,這還是屬于試驗項目,最終是個什么的形式,到現在也沒定型。
另外,這國有經銷商與當前的私營經銷商之間,關系如何處理,又是一個新問題。
筆者猜想,現在這私營經銷商尚沒有一個明確的主管單位,而供銷社明顯是個半官半商的機構,擁有一定的政府權力,換句話說就是個準政府機關,行使著一定的市場管理職權,政府高層又是高調支持,沒準,以后私營經銷商的管理權,會歸口到供銷社的旗下。
供銷社的重起,對于私營經銷商來說,不但出現了一個洋字頭的競爭對手,還出現了一個國字頭的競爭對手。
4 國家對經銷商行業的強制法規
商務部出臺《流通領域食品安全管理辦法》,2007年1月31日,商務部出臺了《流通領域食品安全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辦法》要求市場建立保障食品安全的管理制度,具體包括協議準入制度,經銷商管理制度,索證索票制度,購銷臺賬制度和不合格食品退市制度,以保障食品安全流通領域的安全和問題食品的可追溯性。
據悉,《辦法》將從今年五月一日起正式實施,《辦法》規定,市場應與入市經銷商簽訂食品安全保證協議,并鼓勵市場與食品生產基地,食品加工廠建立直供關系,市場還應建立經銷商管理檔案,對入市經營的食品實行索證索票,依法查驗食品供貨者及食品安全的有效證明文件,并且詳細記錄每種食品的生產者、品名、進貨時間、產地來源、規格、質量等級、數量等內容。
同時,《辦法》重點將對市場內不合格食品制定強制性退市制度,對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公布的不合格食品,市場應立即停止銷售,并記錄在案。
以前做經銷商很容易,只要是中國人,在國內隨便一個地方,拿上身份證,就可以到當地的相關政府管理部門登記注冊,至于這當經銷商經銷些什么東西,與那些廠家簽訂合同,要不要請專業的財務,乃至有沒有賬,給不給請來的員工買保險等等,都沒關系。
但是,這樣的好日子不長了,據悉,國家有關部門開始針對經銷行業的管理問題,正在進行整體的規劃和立法工作,這一個又一個出臺的管理辦法,就是個前奏,這些針對經銷行業的法規陸續出臺之后,會對經銷商產生那些影響呢?
簡而言之,就是不再把經銷商當成個體戶,而是把經銷商當成企業看,相關的財務賬、稅務、用工制度等等,都按照企業的標準來。
這對于經銷商來說,這經營成本可就直接上去了,畢竟,現在經銷商賺的錢,有一半以上都是桌子下面的錢,偷稅漏稅,不給員工買三金等等,已經是家常便飯,有些能耐大的經銷商,還能給自己整個定稅什么的,一年幾千萬的營業額,只要交個幾千塊的稅,一旦按照企業的管理政策之后,可就沒這么多的便宜事了。
同時,現在這經銷行業目前是沒有門檻的,誰想做都可以,但是,據悉國家有關部門在考慮使用牌照式的準入管理制度,即使針對每個市場的每個行業,根據當前的行業狀況和容量,設定一定的進入門檻,設定一個較為固定的牌照數,只有在軟硬件方面達到一定水準的經銷商,才有權競爭相關的經營牌照,拿到經銷牌照,才能做這個經銷商生意。
當然了,從宏觀上來看,這個牌照制是很好好處的,避免行業的進入者過多,從而出現惡性競爭,更加規范和有效的進行針對經銷商的管理工。
但是,對于經銷商來說,那就是得有一大批軟硬件水平不達標的經銷商會被淘汰掉,失去做經銷商的資格。
不過,在西方發達國家,為了健康有序的規范行業發展,大多采取的也是這個牌照式管理辦法。
5 投資性經銷商的出現
所謂的投資型經銷商,其實就是一種投資者,是從其他行業轉型而來的,共同特性是手頭擁有大筆現金,突然間進入某個行業,并不按照常規的經營模式來做生意,而是帶著些資本運作的味道進入市場。
但是,他們的出現,對當地原有的經銷商來說,不亞于來了個毀滅性的打擊。
因為,這類投資型經銷商并不按照傳統的套路出牌,而是直接找到相關的上游廠家,直接以高額保證金的形式爭奪經銷權,同時,在本地市場高薪挖熟練業務人員,對終端和渠道的通道進入費用也不討價還價,原有經銷商辛辛苦苦多年建設起來的銷售渠道,在短短數天,就被這類投資型經銷商一舉拿下。
一般來說,這類投資型經銷商有三種構成形式:
1 第一種是現有的經銷商
出于優化產品結構及贏利模式的考慮,以及優化現金流的考慮,在現有的經銷產品群之外,新增一個獨立的產品群,為了確保其運作,采用獨立投資,獨立運轉,獨立核算的形式。做長線產品的經銷商,想有個短線的產品群。
2 第二種壓根就不是做經銷商的
只是打算帶筆資金進入這個經銷行業,例如最近醫藥行業,房地產行業,礦業開采等行業不景氣,許多老板將資金抽出,轉移到產品經銷領域。由于自己不專業,也沒經驗,所以希望自己只出錢,廠家能幫著進行市場運作。這類投資者目前是投資型經銷商的主體類型。
3 第三種是區域型的生產廠家
這類廠家的產品往往只是覆蓋在本地市場,擁有較好的銷售渠道和客戶基礎,且作為生產廠家,手頭的現金流也比較寬裕,于是便在銷售自家產品的基礎上,承接一些外來產品的經銷,把自己的經銷商變成二批商。
畢竟,這渠道是開放的,誰都可以進來,經銷商多年苦心經營的銷售網絡和銷售隊伍在投資型經銷商的鈔票面前,很快也就土崩瓦解了。
以上只是簡單列舉了經銷行業未來的五大危機,這五大危機中,有的已經不是“未來”的了,而是已經在發生的了。
當然了,市場的特性既是如此,每天都在變,這些變化,對有些人來說是危機,對有些人來說,則又是轉機,甚至能成為一個新發展的轉折點,是福是禍,就得要看各位經銷商的造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