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社會的發展,本質上是先進生產力不斷取代落后生產力的歷史進程,從“蒸汽時代”到“電氣時代”再到如今的“信息時代”,向來都是誰能率先抓住生產力轉型升級的契機,誰就能占領先機、贏得優勢、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
聚焦到微觀層面,白酒行業的發展亦是如此。伴隨著“新質生產力”一詞首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并列為2024年十大工作任務的首位,白酒行業涌動起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熱潮,各大頭部白酒企業不斷加大對數字化、智能化技術融合運用的投入,逐漸推動全方位、全鏈條的升級和改造。
白酒產業轉型升級,進入“next level”
據《中國數字經濟發展研究報告(2024年)》,2023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為53.9萬億元,較上年同比增長7.4%,高于同期GDP名義增速2.8個百分點。從產業滲透看,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程度持續拓展深化,2023年一、二、三產業數字經濟滲透率分別為10.8%、25.0%和45.6%,增幅分別為0.32、1.03和0.91個百分點,一產穩步推進、二產加速滲透、三產縱深拓展成為主要趨勢。
白酒行業作為我國傳統優勢產業,橫跨一二三產業,其產業鏈囊括原糧種植、釀造儲存、檢驗檢測、金融會展、文化旅游等多個業態,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據著重要地位,也是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的重要領域。而對于白酒企業而言,通過數字化轉型、智能化改造推動白酒產業轉型升級,不僅是順應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時代趨勢,也是應對存量競爭、提升外部競爭力的必選項。
以國臺為例,作為醬香白酒領域的領先企業,國臺以數智化創新塑造國臺酒品質競爭力,歷經10余年6次迭代,建造了貫穿高粱種植、機械制曲、智能生產等環節的智能化釀造產業鏈,不僅建立起貴州白酒首家國家級智能制造示范工廠,還打造了全國第一份醬酒智能釀造標注體系《國臺智能釀造標準體系》,被中國工程院院士孫寶國稱贊為“是白酒生產現代化的一個典范”。
2024年政府工作報告在“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部分要求:加強標準引領和質量支撐,打造更多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制造”品牌。可以說,國臺通過智能釀造探索,把釀酒大師的經驗上升到科學,把關鍵控制點變成數據,把控制交給電腦,以標準之尺構筑更高端、更一致、更恒定的醬香酒質量,不但符合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要求,也響應了大眾普遍的消費需求。
近期,國臺更是將對數智化技術的創新應用從種植、生產等環節拓展到酒旅融合,隆重推出“數智國臺尊享之旅”,以國臺酒智能釀造車間、國臺酒元宇宙數字世界等為核心體驗內容,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加豐富、多元的國臺服務,拉進了品牌與消費者的距離,也為傳統酒文化注入新活力。
而在濃香酒領域,今世緣也始終走在智能化釀酒的前列,近些年其通過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的應用,實現了送料、配料、裝甑、發酵等一系列釀造環節的自動化和智能化。近日,今世緣酒業20000噸釀酒項目正式投產,該項目總投資120億元,設計研發了全新的白酒生產智能化釀造系統和全過程數字化系統,不僅能夠推動企業生產規模的擴大,同時也標志著今世緣在技術創新和產業升級上實現了新的突破。
在當天舉辦的從“158計劃”到“智改數轉”——中國白酒技術創新與高質量發展專家論壇上,中國酒業協會理事長宋書玉對今世緣的智能化釀造成果給予了高度評價,認為“傳統產業的生命力之所以如此旺盛,最核心的就是通過技術創新來更好的傳承傳統,這方面今世緣為產業樹立了榜樣。”
在清香酒智能釀造領域,不得不提的就是紅星二鍋頭。多年來,紅星堅持對北京二鍋頭傳統釀制技藝進行研究和解析,將傳統釀造與智能化相結合,創新建立了現代釀酒工藝體系。其不僅通過將釀造過程全面梳理歸納為45道工序、102個環節、398項工藝標準,使“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入釀造全過程,讓釀造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都能實現精細化控制,還啟動了“透明工廠直播”,讓消費者可以通過線上直播全景式“云”觀看紅星從原糧管控、釀造流程到陶壇儲存的全流程工序。
除了上述提到的品牌外,瀘州老窖、洋河、古井貢酒、西鳳、郎酒等知名白酒品牌均已在智能釀造領域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其中瀘州老窖智能包裝中心是中國白酒行業首個以“燈塔工廠”為標準建設的智能包裝中心,與其2019年建成的黃艤釀酒生態園,共同構建了數智化生產體系;洋河釀酒115車間運用物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對傳統釀酒生產進行改造,整個生產過程的控制在中央控制室,是完全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智能化車間,也是目前國內傳統行業智能化程度最高的生產線……
從依賴傳統的經驗和手工技藝,到科學指導下的機械替代,再到當前“智轉數改”賦能,這一系列轉變背后,是白酒行業生產力水平的不斷提升與進步,也意味著白酒市場淘汰賽持續提速,“馬太效應”愈演愈烈,留給中小酒企的機會不多了。
“智改數轉”大勢所趨,哪些問題亟待解決?
當前,白酒產業正堅定地邁向數智化新紀元,頭部酒企以及區域強勢酒企都在圍繞智慧工廠、科研、市場等多個維度,深入布局智能化和數字化。但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每個新事物的誕生都伴隨著眾多挑戰與艱難,白酒產業數智化改革雖是大勢所趨,但仍有眾多難題亟待解決。
首先,從工藝要求及技術創新角度講,智能釀造難以完美復刻傳統工藝的精髓。拿勾調環節來說,白酒含有1000多種成分,計算機目前只能達到一般勾調師的水平,優質產品的豐富性還是需要有經驗的勾調師才能準確感知出來。另外,窖池中的微生物種類繁多、錯綜復雜,其多樣性和變化尚未完全實現用量化的數據來呈現。目前,白酒行業在微生物的基礎研究領域以及大數據開發、積累、轉化等方面,尚有大量技術難題和科研盲區未解決。
同時,從消費者的消費觀念及消費偏好角度講,“手工釀造=更高品味”“機器釀酒缺乏個性”等觀念難以扭轉。不可否認的是,標準化對白酒是道雙刃劍,在保證產量與精確度的同時,也減少了人工釀酒帶來差異化的美妙與溫度。但從另一方面看,過去白酒行業最大的痛點就是原酒儲量和原酒質量因為各種因素難以達標,進而導致成本浪費、效率低下、口碑難以保證等問題,從提質增效、品質穩定方面來說,智能化釀造轉型十分必要。未來,酒企如何處理好人與機器、守正與創新、經驗與數據、標準與個性之間的關系十分重要,如何給與消費者穩定的產品品質的同時,還能保留白酒的傳統風味和文化底蘊,也是對行業和企業的一大考驗。
第三,隨著人工智能技術及信息技術的深度應用,勢必會重塑整個產業的傳承、創新和人才結構,如何培養兼顧傳承與創新的綜合性人才也是行業面臨的一大難題。一方面,隨著機械生產的大規模替代,酒企對釀酒人才的選拔要求勢必會越來越高,在生產環節中,員工不僅要能掌握傳統工藝的精髓,還要能夠操作現代化生產方式方法;另一方面,科學技術發展的日新月異,也使得酒企更加需要具有獨立思考和自主創新能力的專家型人才。
更為長遠的看,數據科學和機器學習的目標是提取和分析有意義、有用的模式,其中人類的選擇、知識和解釋至關重要,因此智慧型人才的培養越來越關鍵,例如如何對待自然、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如何建立與消費者的良好關系、面對多元價值如何舍取或確定優先序列等,這些問題不僅依賴理性計算,更要依賴人的體驗、直覺與感知。未來,創新型人才、專家型人才、治理型人才、智慧型人才等將會是酒企發展的核心動力。
人工智能時代的到來推動了生產力效率提升與生產關系的優化,但在一定意義上也提高了對企業的要求,識變、應變、求變的能力缺一不可,且一步慢將會步步慢。對于白酒企業而言,在數智化釀造的浪潮中,唯有速度和實力兼備,才有制勝未來市場的可能。